黨史百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1930年4月毛澤東給林彪的信中,所用的一句形容中國當時革命形勢和前途的話。在長期游擊斗爭中,紅四軍內一些人對“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產生了懷疑,林彪便向毛澤東寫信表達了困惑。毛澤東在復信中表示:“這里用得著中國的一句老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就是說,現(xiàn)在雖只有一點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發(fā)展會是很快的。它在中國的環(huán)境里不僅是具備了發(fā)展的可能性,簡直是具備了發(fā)展的必然性。”從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成了中國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取得徹底勝利的代表性闡述。
來源:黨史學習教育官網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
大革命失敗后,集中體現(xiàn)中國革命正確方向的是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
三灣改編后,毛澤東帶領起義軍首先來到井岡山。井岡山地處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毛澤東選擇在這里建立革命根據地,是因為:這個地區(qū)的群眾基礎比較好,大革命時期湘贛邊界各縣曾經建立過黨的組織和農民協(xié)會;這里的部分舊式農民武裝,愿意同工農革命軍聯(lián)合;這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周圍各縣有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經濟,便于部隊籌款籌糧;地處湘贛邊界,距離國民黨統(tǒng)治的中心比較遠,湘贛兩省軍閥之間又存在矛盾,對這個地區(qū)的控制力量比較薄弱。
毛澤東抓住統(tǒng)治階級內部發(fā)生新破裂的有利時機,全力進行黨、軍隊和政權的建設。1927年11月,成立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1928年2月中旬,打破江西國民黨軍隊對井岡山地區(qū)的進攻。至此,井岡山根據地初步建立,黨的組織也逐步建立起來。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起義農軍一萬余人陸續(xù)轉移到井岡山地區(qū),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和軍委書記。從此,他們領導的軍隊被稱為“朱毛紅軍”。5月,湘贛邊界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湘贛邊界特委。
毛澤東、朱德在連續(xù)打退湘贛兩省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中,概括出游擊戰(zhàn)爭的基本原則,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領導紅四軍以不足四個團的兵力,在同國民黨軍隊八九個團甚至十八個團兵力的戰(zhàn)斗中,不畏強敵、不畏艱難,使根據地日益擴大。
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為中國革命探索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樣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正確道路。井岡山時期留下的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井岡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
來源:《求是》